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类项目入库范围及类型
2025年01月14日 09:34:48
人气: 4682
来源: 太原生态环境
一、中央水污染防治入库范围及项目类型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入库范围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等项目。
(一)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为目标,推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持续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确保“饮水安全有保障”。
1.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开展隔离防护设施建设、标识牌设立等。
2.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如污水管网建设,小型湿地、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用于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建设等项目;针对保护区内生态受损区域的生态建设及修复项目。
3.保护区内风险源应急防护项目。在水源地高风险区域,如交通穿越道路、桥梁,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及重点风险源附近等,建设防撞护栏、导流渠、应急池、拦污坝等项目。
4.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项目。主要包括水华监控与预警项目,富营养水源地的水华防治或应急打捞控制等项目。
(二)流域水污染治理。
以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重要生态空间内污染治理等项目,进一步巩固提升工业、城乡各类污染源减排成效。
1.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后,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或生活用水。支持内容包括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纳入再生水调配体系的河湖生态保护修复,连接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必要的管网建设等。
2.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对经过排查溯源后予以保留的入河排污口,统一编码和设立标识牌、显示屏,规范设置监测采样点、计量设施(含测流明渠等),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实现联网在线监控,设置必要的检查井,对现有设施开展更新维护。项目建设应不影响民生不影响防洪排涝和堤防安全。
3.重要生态空间内污染治理。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内的国家公园、重要江河源头区域等重要生态空间,引导性支持实施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其中,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应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在当地建立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和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三)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以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全国实施河湖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项目,力争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
1.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以净化水质、拦截减少入河湖污染物,提高河湖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为目的,鼓励因地制宜划定河湖缓冲带范围(守),优先退出缓冲带内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退)并对缓冲带内受损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补)。项目内容应明确缓冲带范围、所属水体水质水位基本情况、缓冲带类型和土地利用情况、入河湖污染物主要来源(时间分布、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拟修复区域范围、预期修复效果、长期管控措施等基本信息。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土著物种优先的原则。鼓励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重要功能的生态空间能够退得出、守得住。
2.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以推动实现“有鱼有草”为目标,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水域空间内,实施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项目,包括生境恢复、水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鼓励选择水生植被退化严重的重点湖泊,划定开放水域开展水生植被恢复示范,从生境恢复、植被选择、种植方式等方面探索水域内水生植被恢复路径,评估水生植被对生物多样性恢复、蓝藻水华控制等影响,为人工辅助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提供引领示范。项目实施应保持河湖自然属性和天然形态,以自然恢复为主,土著物种优先。
(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开展“双源”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切实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实施地下水重点污染源源头预防和管控修复工程,推动依赖地下水生态环境系统调查评估和治理试点建设,遏制地下水污染。
1.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周边及补给区环境风险排查,推动重点污染源周边及废弃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识别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状态,科学判定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推动地下水精准治污。
2.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对于已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且风险不可接受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理场等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与修复工作,形成适合我国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污染类型的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模式。
3.废弃井封井回填。针对因井壁破损可能造成串层污染,或者老窑水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废弃井,进行封井回填。
(五)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
以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目的,开展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推动解决水环境保护领域难点、痛点问题。包括水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项目等。
1.地表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提升地表水环境监管现代化为目标,开展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库建设、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污染源空间风险区管控能力建设、水生态环境监控预警能力建设,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建设等。
2.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提升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水平实现地下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信息化为目标,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维护,以及地下水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有利于实现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标准化、可视化,能够为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预警和决策提供支撑。
3.废水综合毒性管控能力建设。对主导产业为农药、原料药制造,染料、印染、电子等园区,开展工业废水综合毒性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内容包括必要的废水综合毒性监测设施、废水综合毒性监管预警平台等。
4.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支持提高水源地监管信息化水平的建设项目,包括水质预警监测断面设置,水源地生物毒性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风险源监测与环境应急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
二、省级水污染防治入库范围及项目类型
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入库项目类型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提升及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专项工作等。
(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
1.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等关键节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后,作为区域内生态、生产或生活用水。支持内容包括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纳入再生水调配体系的河湖生态保护修复,连接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必要的管网建设等。
2.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对经过排查溯源后予以保留的入河排污口,统一编码和设立标识牌、显示屏,规范设置监测采样点、计量设施(含测流明渠等),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实现联网在线监控,设置必要的检查井,对现有设施开展更新维护项目建设应不影响民生,不影响防洪排涝和堤防安全。
3.重要生态空间内污染治理。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内的国家公园,重要江河源头区域等重要生态空间,引导性支持实施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其中,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应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在当地建立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和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持续稳定发挥效益。
4.污水处理能力提质增效。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保(提)温、深度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转运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等工作。
(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1.保护区隔离防护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开展隔离防护设施建设、标识牌设立等。
2.保护区环境问题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如污水管网建设小型湿地、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用于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建设等项目;针对保护区内生态受损区域的生态建设及修复项目。
3.保护区内风险源应急防护项目。在水源地高风险区域,如交通穿越道路、桥梁,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及重点风险源附近等,建设防撞护栏、导流渠、应急池、拦污坝等项目。
4.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项目。主要包括水华监控与预警项目,富营养水源地的水华防治或应急打捞控制等项目。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
1.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周边及补给区环境风险排查,推动重点污染源周边及废弃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识别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状态,科学判定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点和关键环节,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推动地下水精准治污。
2.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对于已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且风险不可接受的化学品生产企业以及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理场等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与修复工作形成适合我省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污染类型的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模式。
3.废弃井封井回填。针对因井壁破损可能造成串层污染或者老窑水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风险的废弃井,进行封井回填。
(四)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1.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以净化水质、拦截减少入河湖污染物,提高河湖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为目的,鼓励因地制宜划定河湖缓冲带范围(守),优先退出缓冲带内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退),并对缓冲带内受损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补)。项目内容应明确缓冲带范围、所属水体水质水位基本情况、缓冲带类型和土地利用情况、入河湖污染物主要来源(时间分布、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拟修复区域范围、预期修复效果、长期管控措施等基本信息。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恢复为主、土著物种优先的原则。鼓励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强化保障措施,确保重要功能的生态空间能够退得出、守得住。
2.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以推动实现“有鱼有草”为目标,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水域空间内,实施河湖水域水生植被恢复项目,包括生境恢复、水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鼓励选择水生植被退化严重的重点湖泊,划定开放水域开展水生植被恢复示范,从生境恢复、植被选择、种植方式等方面探索水域内水生植被恢复路径,评估水生植被对生物多样性恢复、蓝藻水华控制等影响,为人工辅助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提供引领示范。项目实施应保持河湖自然属性和天然形态,以自然恢复为主,土著物种优先。
(五)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提升
1.地表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提升地表水环境监管现代化为目标,开展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的水生态环境管理数据库建设、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污染源空间风险区管控能力建设、水生态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监测、水生态环境监控预警能力建设,水环境风险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平台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规划、评估,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监测、整治等工作。
2.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提升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水平,实现地下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信息化为目标,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维护,以及地下水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有利于实现地下水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化、标准化、可视化,能够为地下水生态环境管理、预警和决策提供支撑。
3.废水综合毒性管控能力建设。对主导产业为农药、原料药制造、染料、印染、电子等园区,开展工业废水综合毒性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支持内容包括必要的废水综合毒性监测设施废水综合毒性监管预警平台等。
4.水源地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支持提高水源地监管信息化水平的建设项目,包括水质预警监测断面设置,水源地生物毒性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风险源监测与环境应急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
5.水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监察、执法、应急所需的设备仪器配备以及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风险防控相关的标准制定等、水污染及突发水污染事件成因与防控相关技术研究、重点措施效果评估、专项规划制定及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等。
原标题: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类项目入库范围及类型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