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线上直播
订阅更多信息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产品详情
混凝沉淀池通常由混凝反应池体和沉淀池体两大部分构成,以下是其详细结构介绍:
混凝反应池体
池体结构: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壁可做防腐处理,以抵抗污水的侵蚀。沿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若干个混凝隔板,这些隔板的开口上下错开布置,使水流在池内形成曲折的流动路径,延长混凝反应时间,提高混凝效果。混凝沉淀池结构
进水装置:位于池体一端,通过进水管路将待处理的污水引入混凝反应池体。进水管路上通常安装有阀门、流量计等设备,用于控制和监测进水流量。同时,在进水口处还设有布水装置,如穿孔管、布水槽等,使污水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池体截面上,避免局部水流过快或过慢。
搅拌装置:为了加速混凝剂与污水的混合和反应,混凝反应池体内通常设有搅拌装置,如机械搅拌器、水力搅拌器等。机械搅拌器通过电机驱动搅拌桨叶,使污水在池内产生强烈的湍流,促进混凝剂与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的碰撞、凝聚;水力搅拌器则利用水流的能量,通过特殊的管道或喷嘴设计,使污水在流动过程中实现自身搅拌。
加药装置:用于向混凝反应池体内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加药装置一般包括药剂储存罐、计量泵、加药管道等部分。药剂储存罐用于储存混凝剂和助凝剂溶液,计量泵根据进水流量和水质情况,精确控制药剂的投加量,通过加药管道将药剂均匀地注入到混凝反应池体内。
沉淀池体
沉淀区:是沉淀池体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实现固液分离。根据水流方向和池体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板(斜管)式等多种类型。
平流式沉淀池:水流在沉淀区内呈水平方向流动,流速缓慢,水中的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淀到池底。其优点是构造简单、处理效果稳定,但占地面积较大。
竖流式沉淀池:水流在沉淀区内呈竖直方向流动,从池底进入,向上流动,清水从池顶流出,污泥则沉淀到池底的污泥斗中。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但池深较大,施工难度较高。
辐流式沉淀池:水流从沉淀池中心进入,在径向呈辐射状向四周流动,流速逐渐减小,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到池底。辐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具有处理能力大、沉淀效果好等优点,但池体结构复杂,施工成本较高。
斜板(斜管)沉淀池:在沉淀区内设置了许多倾斜的平板或管道,水流在斜板(斜管)内流动,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板(斜管)壁沉淀到池底。斜板(斜管)沉淀池利用了浅层沉淀原理,大大增加了沉淀面积,提高了沉淀效率,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能力强等优点。
污泥区:位于沉淀池体的底部,用于收集和储存沉淀下来的污泥。污泥区通常设计成锥形或斗形,以便于污泥的集中和排放。在污泥区的底部设有排泥口,通过排泥管道将污泥输送到污泥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混凝沉淀池结构
出水装置:一般位于沉淀池体的上部,用于将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清水排出沉淀池。出水装置通常采用溢流堰的形式,如薄壁堰、三角堰等,以保证出水均匀且稳定。在溢流堰前还可设置挡板或滤网,用于拦截漂浮在水面上的杂质和浮渣。